來到《拆解IB的疑惑》的最後一章,我們將會與眾讀者去分享DSE與IB之間最大的分別是甚麼,以及在計劃升學路線時需要考慮到的事情。如若還未讀過《拆解IB的疑惑》系列文章的讀者們,亦可重溫以下的文章,包括《讀IB 前您必先知道的6 件事》、《拆解IB 的疑惑- 讀IB 便可以逃過DSE中文科的「死亡之卷」?》和《拆解IB 的疑惑(2)- 甚麼是TOK?甚麼是 EE? 》。
很多人都說香港的教育制度大多是屬於填鴨式教育,只是著重灌輸知識給予學生,教授他們不同的應試技巧。而國際文憑IB則著重教與學,並平衡學生不同方面的發展,除了要學習不同的學科以外,亦要完成額外的Extended Essay 及Theory of Knowledge 兩篇論文,同時亦要完成課外活動CAS 的要求。但除了上述的一些明顯的不同之外,兩個學制之間的分別究竟在哪呢?或許我們能從兩者的學習模式看出端倪。
以中文科為例,初中在華仁時老師在堂上都會以範文為教學中心,跟我們一起去探討文章的中心意思,又或者是去分析一些古文,學學不同的修辭技巧。考試主要以默書,閱讀理解,寫作等等形式去作為評核學生中文等級的標準。升讀中四以後,老師開始著重訓練我們不同DSE試卷的應試技巧。每天的課堂都變得很公式化,基本上上課的模式就是不斷重複操練試卷,然後由老師講解marking scheme,為甚麼這條答案是A而不是B,又或強調我們做綜合卷時需要套用哪幾種特定的寫法,然後重複操練,希望我們能掌握當中的答題技巧。
於IB讀中文的時候,我記得很清楚第一堂老師講解甚麼是「意象」,然後第一份功課就是以「意象」這個修辭技巧去分析一首新詩。收到這份功課之後,我馬上上網查有沒有範例可以參考,結果當然是找不到,功課也拿了很低分。到那時候我才知道IB沒有所謂的範文或marking scheme讓學生死背,教學更著重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考試則要求學生多角度思考,活用上堂所學到的知識解答試卷中的問題,做到一里通百里明的效果。
再多舉一個例子,我在IB及DSE的時候都有讀過經濟科。兩個學制底下學的內容都有七八成相似,但其評核的標準,卻盡是不同。 DSE經濟科評分主要是參考公開試卷一卷二的成績,拿到高分的要訣便是不斷操練試卷,摸熟不同類型的題目。 ;而IB 經濟科評分除了評核公開試的成績以外,亦會按照校本評核(Internal Assessment) 去評分,比例為八二。每位學生都要找篇新聞報導,然後運用課堂上所學過的經濟理論加以評論,然後由老師批改評分。
讀到這裡,可能你會問DSE 與 IB 兩個教育制度孰好孰壞呢?每人的答案可能都不同。於我而言,我討厭DSE那一種不斷背誦Marking Scheme 的日子,彷彿上堂不是在學習知識,而是在學習去適應這一套應試技巧。而在讀IB課程的時候,我的而且確是在學習和思考,考試很少會出現Multiple Choices的題型,沒有所謂「固定答案」 ,反而更著重透過學生所寫的答案看他們的思路,再作比分。除了以上所提到的中文科和經濟科例子之外,IB亦分別有Theory of Knowledge (TOK) 及Extended Essay (EE) 去讓學生思索知識的來源以及對自己有興趣的議題作研究,讓學生有機會去深入探討某些學術議題,這都是為何IB這個教育制度受到全球不同學校的歡迎。
結語
選擇在哪一所學校升學的時候,除了要看那一家學校所行的學制以外,亦需要看看學校的師資、校風、學費、課外活動發展等等的因素。因而我不會一刀切說學生一定要一窩蜂去讀IB課程,又或者盲目地說IB便是最好的教育制度。計劃升學路線時,最緊要是先了解自己的性格,計劃自己未來想升學的路線,然後認識不同學校的特點,才能找到最合適您的教育。
網上圖片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