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Gabriel Tam

拆解IB的疑惑 - 讀IB便可以逃過DSE中文科的「死亡之卷」?

「拆解IB的疑惑」一系列文章將會與眾讀者探討一些熱門較多人想知道有關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B)的一些問題。第一個會談到的問題便是有很多人都覺得讀IB便可以逃過DSE的中文科的「死亡之卷」,又或者覺得IB的中文科比DSE的簡單得多,但事實又是否如此?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首先要了解IB如何制定語文科的課程內容。 IB 要求學生最少修讀兩個語文學科,其中包括一科Language A以及一科Language B。Language A 是給以該語言作為母語的學生修讀,而Language B則是給以該語言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生修讀,學生亦可選修 Language ab initio 學一種從未學過的語言。但IB並不像DSE般強制要求一定要讀中文科,因此,有些同學會取巧地選擇避過修讀中文科,又或者修讀較容易的Chinese B而非Chinese A。但以上這兩種情況其實並不常見,因為除非該名學生不是以中文作為其母語,又或其中文水平達不到修讀Chinese A的要求,按理說一般學校都會要求學生修讀Chinese A及English A,以取得IB Bilingual Diploma。


問題的核心就是在於此,究竟IB Chinese A 是否比 DSE 中文簡單呢?筆者很難以一個主觀的態度去斷定究竟孰難孰易,因為兩種制度教授與考核的內容均是南轅北轍,但我們可以從一些客觀事實了解兩者之間的分別。


科目內容

DSE中文科主要圍繞讀、寫、聽、說的四個不同範疇的語文能力,其評核包括公開考試的四份試卷和校本評核兩部分;四份試卷分别為卷一閱讀能力、卷二寫作能力、卷三聆聽及綜合能力考核、卷四說話能力(2021考生因疫情問題取消)。校本評核則分為必修的閱讀活動及選修單元。


IB Chinese A 則分為 Literature 和 Language & Literature。前者要求學生學習分析文學作品,後者則除了要求學生學習分析文學作品以外,亦要學會分析非文學文本類型的中文作品,例如新聞評論文章等文體。其評核亦包括公開考試的兩份試卷及校本評核。卷一要求學生運用課堂上學過的文學知識去分析、比較、識別兩篇未讀過的選文;卷二則要求學生用至少兩部曾在堂上讀過的文學作品作出比較分析,題目範疇極廣,學生需要熟讀學過的文學作品,在回答問題時援引文本中的例子,加以分析,才能在這卷奪得佳績。校本評核則主要圍繞著以口頭匯報或寫作的方式去分析學過的文學作品。


學習模式

據筆者的個人經驗,在DSE時學中文時,都會透過大量操練歷年的中文卷讓我們熟習中文試卷不同的題型,以及摸熟評卷員的評分方向。基本上中五那一年的中文堂就是操練試卷,老師講解評分準則,然後再次操練作為每天上中文課的模式,如是這不斷重複以上的步驟務求令學生提升其「中文水平」。這亦慢慢讓我感覺到我根本不是在學中文,而是學習如何「揣測」評卷員的心思。


相反在IB讀中文時老師會教授我們不同的文學寫作技巧,然後以這些技巧去分析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在課堂上,我們既要學唐宋的詩詞歌賦,亦要分析文學巨匠魯迅《吶喊》、《徬徨》中的人物設定風格,又或者要研究法國文學作家加繆《異鄉人》裡不同環境設定如何影響作品的寫作風格。對比起在華仁的時候不斷操練中文試卷,我更喜歡這一種生動的學習模式。


考試

除了學習的模式盡皆不同之外,兩者考試的「對手」亦是不同。除了香港的學生要修讀Chinese A這一科之外,尚有大量在中國內地修讀IB的學生,而他們的整體中文水平亦比香港學生為好,所以香港學生在讀Chinese A時其實並不會特別「著數」,反而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去學習不同的文學寫作技巧,以及提升自己的的整體中文能力,才可以於IB的中文科取得佳績。


讀到這裡,相信大家已對兩者中文科之間的分別有著大致的了解,至於兩者孰難孰易的問題,則交給眾讀者們自行判斷了。


網上圖片

483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