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Gabriel Tam

贏在起跑線,然後?

最近看到舊朋友在社交媒體分享其母校的一系列講座,其中以「贏在起跑線,亦要贏在總點線」作為活動的宣傳標語,不禁讓我反思在香港這教育制度底下,家長經常強調要小朋友「贏在起跑線」。由幼稚園開始便訓練他們的孩子作為「全能戰士」,既要琴棋書畫樣樣皆精,亦要通曉各式各樣的運動,才能在小一入學時勝過別人,考進名校。然後,如果家庭經濟能力容許的話便把他們送到外國繼續升學,要不然便是安排他們入讀本地直資或傳統名校,繼而順利考入大學,到這時候家長肩上的重擔大概亦能夠卸下。只不過這是否代表著孩子就是贏了人生的比賽呢?贏在起跑線的小朋友又是否代表著他們會贏到最後呢?又或者輸在起跑線的人是否一定不能從後居上?人生的「起跑線」又應該定在哪裡呢? 「輸贏」又應該要如何界定呢?


的而且確,父母對小朋友從小的栽培能把起跑線推前,這不是因為他的校服上印上甚麼甚麼名校的校徽,而是因為在一所資源充足的學校能給予學生更多的機會,擴闊他們的眼界。除了學習課本上的知識,透過不同的海外遊學團,又或是其他交流機會,他們能更早認識世界,了解自己的人生應走一條怎麼樣的路。但進了大學之後,基本上大家是重回那條起跑線上,因為絕大部分大學的資源大家都能公平共同享用的。獎學金,海外交流機會,舊生分享等等的活動大家都能參加,只要你夠努力,例如考到夠高的GPA分數又或有出眾課外活動表現,基本上亦不難在大學時期獲得這些機會。


我在大學商學院讀書的時候接觸過很多不同的同學,基本上可以把他們歸納為三類不同的學生。一,家境優異,從小就在國際學校升學,奉行的是「快樂學習」的宗旨,畢業後也不愁找不到好的工作,然而這一群學生不會是今天主要討論的焦點,因為他們是「含著金鑰匙出世」的一群,是否贏在起跑線對他們來說也不是大問題。二,「贏在起跑線」的學生,來自香港典型中產小康家庭,從小到大都在「名校」中長大,在DSE過五關斬六將後考進大學。三,「輸在起跑線」的學生,來自一般的Band 2頭又或Band 1尾的中學,但由於成績優異,亦都能順利考進大學。後兩群的學生的比例大概為四比六。然而,他們進到大學後都是十分努力,希望能入到一個好的Major又或拿到高的GPA分數,又或是參加大量的Case Competition,因為以上的因素才是能使你獲得一份高薪厚職的入場卷,而不是你小學又或中學讀的是哪一所學校。換句話說,不論是「贏在起跑線」或是「輸在起跑線」的學生,進了大學之後基本上都是重回那一條起跑線,一樣要努力讀書,爭取各式各樣的機會,才能畢業後在人生的「另一條起跑線上」領先別人。


因此,與其不斷讓「自己的孩子是否贏在起跑線上」困擾自己,為小朋友是否能夠從小成為一名「全能戰士」而把他們一周的時間表填得密密麻麻,倒不如花多一點時間與他們溝通,了解他們更多的想法,為他們尋找一所適合他們的學校,而非只是追求他們上的學校是否一所「名校」。就如筆者在《名校= 好的教育?》一文提及過的一段 ------「好的教育是一個雙向的過程。除了去把握學校教曉你的東西,同時亦是一個認識自己的過程。好的教育沒有一個肯定的定義,但好的教育能接納不同的聲音,予學生自由,發掘學生的才能並加以栽培。好的教育不像倒模般去指導它們的學生,這些學校出來的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擁有著自己的想法和夢想。」。


擁有一個快樂而且有意義的童年,反而能讓孩子贏在「另一條的起跑線」上。


網上圖片

70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