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Gabriel Tam

傳統名校?國際學校?(1)

已更新:2020年9月29日

現時香港一部分國際學校學生是在初中的時候因不適應本地學校的學制而轉至國際學校讀書,另一類的學生是從小學開始父母便會把他們送到國際學校,一條龍從小學直升到中學。然而,筆者幸運地曾接受過本地學校DSE及國際學校IB兩個截然不同的制度洗禮。本人曾在本地傳統名校香港華仁書院就讀至中五,然後在中六的時候轉至國際學校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就讀兩年的IB課程。故此,在寫這一系列的文章之前,亦分別與舊同學討論過國際學校與本地名校出來的學生的分別。如果您現時正在考慮是否應該把孩子送去國際學校又或是本地學校,這系列的文章應能解答您心中不少的疑問。


學費

首先,我們先從兩者之間的學費差別開始了解。很多人都認為讀國際學校相比起就讀由政府資助的中學貴得多,尤其是大部分的傳統名校都是屬於政府資助學校。但其實現時在香港補助學校議會轄下的22所傳統名校中,已有7所學校轉為直資學校,而且近年亦有更多傳統名校打算轉為直資,以此在中一收生時擁有更大的自主權並擁有更良好的教學資源。例如香港華仁書院在2018年時曾申請轉為直資學校,惟其申請其後被拒。由此可見,傳統名校轉直資的大方向其實已經慢慢開始推進。


那麼直資學校的收費又是如何呢?我們先看看拔萃男書院的學費表,如果學生是選擇修讀新高中課程(亦是一般了解為考DSE),中一至中六的學費都是每年50,000元;如果學生選擇修讀國際文憑課程(俗稱IB),其最後兩年的學費則由每年50,000元上升至每年102,000元。轉看另一所傳統直資名校聖保羅男女中學的學費表,DSE收費較男拔為貴,每年學費為64,500元,而IB收費為每年96,500元,較男拔為便宜。


如果我們看傳統國際學校英基的學費收費表,初中(Years 7-11) 每年的學費為133,800元,而高中(Years 12-13)的學費為140,700元。當然英基整體的學費跟直資學校的學費尚有一段距離,但若果我們只看高中,尤其是選擇修讀IB的同學的學費表,無論是聖保羅男女又或男拔,其實他們跟英基所收取的學費都是相差無幾。


身份認同

香港的傳統名校皆是歷史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至十九世紀,各具備優良的傳統和學校自有的文化,而且這些學校的學生身份認同感與凝聚力亦是特別強。筆者的母校香港華仁書院早於1919年由耶穌會會士創辦,還記得第一天到華仁上課時,我們有一課名為Ignatian Values Education (IVE),老師帶著一眾新生到校園不同的角落講解學校的歷史和傳統。華仁的學生和舊生都以「華仁仔」的身份而感到自豪,甚至乎到今時今日,我都會聽到一些例子說在職場上華仁的「老鬼」通常都會多提攜同為「華仁仔」的社會新鮮人。一年一度學界的盛事 ---------學界田徑比賽更彷如不同名校之間的競技,場下有田徑的健兒盡力為校奪得獎牌,而場上的啦啦隊更是叫破喉嚨,盡力為學校打氣,運動會上「拔萃」、「喇沙」、「華仁」的歡呼聲更是貫穿全場,場上場下的熱鬧場景一時無倆。同場競技的國際學校的健兒贏得比賽時,他們的啦啦隊都會為他們歡呼鼓掌,但相比之下,他們並不會如傳統名校的學生那樣瘋狂。


國際學校的學生則比較低調,這並不是說他們不會為自己的學校為榮,但總是缺乏了傳統名校學生的那份對學校身份認同的執著。我會說國際學校更是傾向有著自己的一套,學生對自己學校的情意結能在其他地方體現出來。例如每年的 24 Hour Ra​​ce (這是一個由學生主導全球性的馬拉松比賽,旨在解決現存奴隸制度的問題),不同國際學校的學生都會到賽場上為自己學校的健兒打氣,氣氛亦是十分熱鬧。但除此之外,國際學校的學生平常比較少互相交流,不像傳統名校般經常舉辦聯校活動,又是Christmas Ball,又是年宵擺檔。少了這些互相「競技」 的場合,自然地國際學校的學生身份自我認同感不會如名校的學生那麼強烈。另一原因亦可歸納於以前國際學校的學生大多是當年派港工作的外國人的子女,因此他們只是當香港的學校作為一個學習的地方而已,畢業後亦可能會回到自己的國家,因而缺少了對母校的歸屬感。在這些歷史因素的影響下,國際學校學生與傳統名校學生的身份認同感更是有著更大的分野。


有關傳統名校跟國際學校之間更多更詳細的比較,敬請留意下集的港升學 Go School HK 專欄分享。


(文章中有關不同學校的學費費用均是引用學校官網上的資料,如有查詢,可直接與學校聯絡。)


網上圖片

447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