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Gabriel Tam

升學公式

已經有差不多一年的時間沒有寫過升學隨筆,突然在電腦找到一些倉底貨,被挑起寫文章的癮頭,還請各位讀者多多見諒大概已經生了鏽的文筆。


說到「公式」二字,不知眾位讀者會首先想到甚麼呢?數學的「畢氏定理」?經濟學的「供求定律」?又或是物理學中最著名的「質能等價」的公式?要設定一條完整的「公式」,最重要的元素便是公式當中的「等號」,代表著等號兩側的數值是相等的。

以上有關「公式」的討論就大概到此,筆者今天並非想與大家進行學術討論,而是想與大家探究在升學上究竟是否有一條「成功的公式」呢?最近與一些學生在做升學的準備時,看到很多學校都有製定不同的「公式」讓學生去計算自己「入學的分數」,以此讓學生的家長評估自己子女「中籤」的機會率。結果呢?就是很多家長都會「左度右度」,看看有沒有方法能提升自己小朋友的入學分數。例如讓子女從小就要文武雙全,既要考到八級鋼琴,又要把他們訓練成一位體育健將,某些更極端的例子更是為他們搬家到傳統名校區,為的就是要把他們在公式的另一端的未知數盡量拉高,以提升他們能成功獲名校取錄的機會。


上到中學後,在課餘的時間明明可以花時間到操場打波,卻偏偏放學後要到大型補習社上補習課才會感覺心安理得,因為「成功入大學的公式」告訴我們,只有在DSE 奪得佳績,才能有獲取錄的機會。入到大學後,「成功的公式」繼續在影響我們。在大學Year 1 時便要開始計劃找怎麼樣的internship,Year 2/3 時更是要「博盡」找一份有 return offer 的 internship,才可以確保自己畢業後能入到心儀的行業。


寫了這麼多有關「成功的公式」例子,筆者並不是希望莘莘學子都要隨波逐流,記下這些「成功的公式」。相反,筆者現時正處於差不多要畢業的時間點,基本上社會再不會提供「成功的公式」給予我們參考。在社會工作,大家都是平等的,每人都是要重歸於同一條起跑線一起出發。


在大學讀書時,讀過很多不同的商業案例以及真正成功人士的故事,基本上他們的故事不會有一條特定的公式。成功的背後是靠著努力、堅毅、以及能跳出框架的思維。這讓筆者不自禁地反思,究竟在香港所謂的「成功公式」是甚麼呢?這條公式是否代表著我們從小便要限制著小朋友的發展?因為他們都要遵循著名校給予的固定公式才能獲得名校的青睞。這些都是有趣的問題,每人都應有著自己的觀點與角度,並沒有一個所謂對的答案。若果我們非要為這條問題安上一個答案,那豈不是我們都已經墮進「成功公式」的框架裡嗎?



22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bottom of page